熟龄康养

安养照护

当前位置:安养照护

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告别人生!


知老、认老、备老


长寿一直都是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有人长寿又健康?活过百岁有哪些秘诀?每个人都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窍门,让自己不但能活的长,更要活得有品质。


每个人都会老,再也没有任何事比它更公平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它该来的时候,总会用白发及皱纹来宣示主权。年龄,不在肌肉是否强健,而是心理的状况,青春与否,也只是一念之差。想要活得长,活得好,只有自己才能主宰和决定。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当你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想通这些人生哲理而学会放下时,却在某一日被迫收下一张「老已至」的通知单,才在不自觉中惊醒,怎么才一转眼功夫竟已稚发变白须!


俗话说:「少年不知老将至,老了不期遇阎王。」


不服老、不愿老、不知老」的心态都是人知常情,但老化的事实,时刻与生命拉锯,所以最好能够在中年阶段就为迎接老年做好准备,在迈入老年时已做好了调适,便能怡然自得的融入大自然的定律,拥抱灿烂余晖的生命,从容安老、安祥善终。


老的安心自在,免于忧虑!


哲学家海德格说:「人生是一种向死的存在」。生命本来就包含死亡,而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因此需要管理。生命死亡管理首要就是做好「千古艰难唯一死」的想法,然后在活着的时候为死亡做好准备,朝着圆满善终努力。


生前部分
1、预立医疗自主:
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预先交代生命末期希望接受的医疗方式,表达往生意愿。
2、预立遗属:
交代遗物、遗产和契约等重要文件,特别是遗产的交代,这是避免儿孙纷争,对家人最负责
的表现。同时可透过「预立遗嘱」,交待器官捐赠、大体捐赠等意愿,发挥生命的价值。

身后部分
身后事」是指在死亡后须由家人协助完成的事,可以透过生前契约签订,由专业的服务团队为您妥善安排身后事宜。
1、丧葬仪式意愿:依宗教信仰规划相关丧仪及葬法,如土葬、火葬、海葬、树葬等。
2、葬式葬所规划:包括安葬场所、骨灰置放、告别式地点、讣闻发放、特殊规划等。
3、其他遗愿交代:如墓志铭、座右铭、生命故事、遗照选择、葬礼用品选择、纪念方式等。


善终,是最大的福气;歹终,是最艰困的灾难

生老病死」就像自然界万物的兴起或凋零,是一种自然现象,再精采的人生,总有落幕的时候。人生的结束,虽然不是喜事,但也不是憾事,而是一件「庄严」的事。

死亡是一生中必经的大事,也是唯一无法学习体验的经历,而且仅有一次,我们无法预见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会怎么死、死后会到哪里去?所以必须先做好万全准备,不畏惧死亡,让自己优雅的离去。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通常是用在观看别人故事的批注,对自己而言,少有人会认真思索与接受。

其实面对死亡,应该是要涵盖对死亡的态度及过程种种议题,像是疾病告知、对临终急救的看法、怕不怕死、死后去哪、对葬仪的看法等,年长者多视死亡为禁忌,但随着信息平台的普遍,年轻世代似乎较能以平常心来接受。

现在的家庭多为小家庭和双薪家庭,工作和下一代子女的教养是主要的生活重心,成年子女与父母多分居两地,一年之中难得返家探视,要去谈论这么严肃又难以启齿的话题的确有其困难之处。「防范未然」就是在告诉我们若能是先做好准备,方可无愧我心地面对突发的重大变故,避免亡者和生者二方在遗憾或责难中度过。


台湾安宁疗护推手赵可式教授告诉我们「平稳善终」的十个条件,想要获得善终就必须要建立正确的态度及面对死亡过程的议题,像是疾病的认知、临终急救的看法、葬仪的想法。

一、认清平稳善终的现实,维生治疗一旦开始,很难中途停止
二、找一位有实际临终照护经验的居家医疗医师
三、鼓起勇气和葬仪社的人谈谈吧
四、选择一间能让人平稳善终的赡养机构
五、生前预立遗嘱
六、预防跌倒、骨折、卧病在床的恶性循环
七、理解叫救护车的意义
八、脱水对患者有益,而胸水和腹水不应轻易抽取
九、别误解二十四小时原则,在家死亡绝非刑事案件
十、请放心体会安宁缓和医疗的好处


每个人都有「善终」的权利,只要预先做好准备,都可从容地面对变故,在人生最后阶段做自己的主人,帮助自己与家人避免遗憾。


委婉巧妙话死亡-如何谈论死亡

国人生性保守传统,对于死亡话题总是避重就轻,晚辈们也避免在长辈面前谈论死亡与后事的处理,彷佛只要不谈,人就不会死。

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办法跟当事人确认心中对死亡的想法与意愿,最后可能只会让长辈受到更多不必要的痛苦,也让家人和亲友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因为对于后事处理意见,而导致家庭失和。

有人说:「我也很想谈论啊!」但又怕刺激长辈,怕他们生气或认为子女不孝,更甚者会解读为子女在诅咒长辈等负面情绪。相信这种情况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闻或经历过。

现在的长辈处在信息洪流的年代,他们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豁达,根本不忌讳谈论死亡,就等子女开口。那么,如果长辈愿意谈论死亡,子女可以如何启口?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和方法?


如何开口谈死亡?
死亡的话题总是令人难以启齿,建议可以藉由新闻事件、连续剧情节或是亲友过世等事件发生时顺势谈论,因为通常这个时候,长辈心中会有较多的感慨,也能在较无压力的环境下谈论身后事。如果有这种机会时,儿女只要一句:「爸爸,你有什么想法?」通常长辈多少都会说出一些心中的想法。


谈那些话题呢?
死亡话题大致可分为「心理层面」和「事务层面」。
心理层面是了解长辈是否害怕死亡?害怕的症结?是否有未了的愿望?…
事务层面是让长辈知道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后事安排,例如:遵循哪些宗教仪轨?病况的认知与治疗的期待?临终意向及葬式葬所安排?…


做好生命死亡管理,人生自在不遗憾

哲学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4~1976)所说,「人生是一种向死的存在」的意义来立论,因为生命本质包含死亡,而死亡是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的,人总是活在不确定的风险环境中,因此生命死亡需要管理。


生命死亡管理」首要之急,就是先做好「千古艰难唯一死」的想法,然后朝着「善终」以及死得安详来规划。如果日常生活总是充满不安与挫折,或是内心总是被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所控制,显然不太可能奢望死得安详。如果我们希望得到「善终」,就必须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安详。当死亡来临时,我们能否不惊慌、不恐惧?面对死亡,能否看破放下?我们是否已练一身万全的功夫,已解决死亡大事呢?简言之:「年轻时就做好年老的准备,活着时就做好死亡时的准备。


如何做「生命死亡管理」呢?

1、殡葬自主:我们应拥有殡葬自主权,摒斥不良的丧俗,争取殡葬消费的主导力量,安排属于自己风格与喜欢的葬礼。
2、预立遗嘱:为了使「殡葬自主」落实,能顺利按自己生前意思执行葬礼方式,目前有火葬进塔、土葬入棺、环保葬(海葬、树葬、植存)可供选择,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先立下生前遗嘱,这也是对家人最负责的表现,同时可透过「预立遗嘱」,填写不施行心肺复苏术同意书、器官捐赠、大体捐赠等意愿,让身躯有用的器官得到其功能生命持续。
3、 往生契约:它是一种协助个体生前妥善安排身后事的专业性全方为关怀服务体系,透过生前所订契约,由专业性与策略联盟方式,提供个体全方位准备并妥善安排好自己身后是得一切事宜。

有了上述「计划死亡」的三种方法,就可将生命管理理念具体落实,而使生而无悔、死而无憾。


告别的那一刻!


生命有他自然的起承转合,人的身体也会发出放弃肉身的讯号。
怎样知道那一刻来了?有哪些征兆?如何做好准备才能好好的和亲人说再见!
让临终者感觉身边一直有人陪伴
临终者最需要的是别人对他表达无条件的爱,愈多愈好。
临终者很期待被触摸,只要触摸身体、注视眼睛、说话拥抱,就能给与极大的安慰。
由于身体虚弱,临终病人说话经常有气无力,词不达意,有的病人会想尽办法表达,这时不要压抑病人,用心去倾听他的话语,了解想法或愿望。
如果病人清醒,让病人知道,决定权在他手上,一直到他无法做决定为止,家人会照着他的意愿执行。假使意识不清,也没有必要去纠正,请附和他的说法,使其心安。
陪伴亲友互动,让病患透过听觉感受自己并不孤单,而是有人陪伴在侧。


濒死前症状:
医院统计200个病人在死亡前48小时内最常发生的症状:
◎呼吸嘈杂或有啰音56%
◎疼痛51%
◎泌尿道功能丧失53%
◎情绪激动不安42%
◎尿失禁32%
◎喘不过气22%
◎恶心呕吐14%
◎肌肉不自主运动12%
◎意识模糊9%


哪些征象显示亲人已经过世?
◎双眼直视,瞳孔扩大固定、对光没反应,眼皮微微睁开
◎没有呼吸、没有脉搏与心跳
◎嘴巴微张
◎摇晃病人或与他对话没有反应
◎大小便失禁


如果生命留不住,要在家还是医院划下句点?

家是每个人安顿熟悉的处所,怕魂魄找不到回家的路,更是中国人传统风俗。

如果生命留不住,多数的长者会希望在家里咽下最后一口气,代表寿终正寝。也有家属因为担心长者在家无法得到完善的医疗照顾,选择在形式上留一口气回家往生,无论是在家或医院,若能事先征询长辈的意愿并依照其愿完成,就是最好的方式!


本文部份内容摘自:牵爸妈的手自在到老的待办事项                                            
本文部份内容摘自:熟年志2012.8月号第5期、熟年志2014.4月号第25期